說到近十余年來,紫砂壺拍賣最多、成交額最大的制壺名家,老壺友可能都不用猜。
這位紫砂藝人的作品,基本出現就是百萬級,也是成交千萬元級最多的紫砂藝人,可謂紫砂拍賣的第一人!
?
此件掇球是顧景舟大師于20世紀70年代創作的作品,掇球在歷史上曾有邵大亨、程壽珍等諸位大家進行過各具特色的演繹。此件作品氣韻飽滿,淡定從容。壺身表面工藝已甄完美,撫之滑若凝脂。在顧景舟的所有作品中亦是名列前茅之作。整體形態的把握和布局亦可見顧老此時眼光之老辣。
泥料:紫泥高:11cm
寬:17cm
容量:540cc
蓋款:景舟
底款:景舟制壺
簡介
《紫砂泰斗顧景舟》P129,徐秀棠、山谷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4年9月。
《宜興紫砂珍賞》P194,顧景舟主編,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1992年1月。
壺身作扁球形,直頸曲流,鼓腹臥足。扁球形蓋,球形鈕,環形柄長而垂。整個器身以大、中、小三個球體迭積而成,形制完美,造型莊重,氣度不凡。顧氏“掇球壺”風格獨具,比之邵大亨之“掇球壺”略顯內斂,比之程壽珍之“掇球壺”則更顯古樸,可謂博采眾家之長。顧氏“掇球壺” 珍如拱璧、廖若繁星,遍查資料唯有《紫砂泰斗顧景舟》P129頁作品可資比較。
如顧景舟先生在《壺藝的形神氣》一文中所言“大亨為砂壺藝術杰出代表,清嘉道以后百五十余年中,無有超越他之上者”?!拔曳轮拼蠛嘧髌返牡谝患褪嵌耷驂?,作于1936年……經仿制邵大亨的作品,壺藝水平產生了飛躍。
清道光 邵大亨制紫泥掇球壺
此件掇球壺式是邵大亨所制光素器的代表作之一,器形端莊穩重,比例協調,結構嚴謹。泥色溫潤,宛如紫玉。蓋內有款“大亨”,印似瓜子,特征明確,須足珍貴。邵大亨是陳鳴遠之后,在紫砂技藝上達到高峰的又一人物,后人以其作品為楷模,臨摹仿制,代不乏人,一直沿襲至今。
大亨傳世真品鳳毛麟角,近代紫砂泰斗顧景舟對其推祟備至。細觀其作,可發現他做壺貫用深紫泥,即宜興陶人所稱“邵家泥”。他的壺身打坯,從壺底到口沿,一氣呵成。所制之壺,觸摸舒潤,手感極佳。邵大亨制壺,造型練潔質樸,一洗之前的繁縟習氣。觀此壺,可證前人所言不虛。
大亨掇球是清代制壺大師邵大亨首創,以蓮子壺為原型,把壺把把下的耳朵去掉,蓋里也變化成雙層,這也許是掇,落起來的起因吧。該款紫砂壺壺體碩大圓潤,樸實渾厚,壺嘴略短小,曲線優美。壺口較小,壺蓋略微隆起呈拱形,其身小于半球,壺扭呈圓球狀,壺把舒展奔放,整把壺氣韻飄逸,生動大度,整件作品雍容大度,壺風剛正。大亨本人不畏權貴,不媚俗,心高氣傲,后世流傳了很多關于他的傳說,其中一個說的是,大亨壺在當時就已經重金難求,一日,某權貴家一個丫鬟不小心打碎了一把大亨壺,因為這把壺是主人心愛之物,此丫鬟轉眼間就要被下人打死,聞訊的邵大亨二話不說,拿了一竹籃共十多把紫砂壺送到該權貴面前,并且分文未取,救下丫鬟后便揚長而去??梢姶蠛鄩厝缙淙?,光明磊落,急人之難。
清?高熙《茗壺說》載:邵大亨“善于仿古,每專覽前人名作,輒心揣手摹,得者珍于璧,其佳處,力追古人,有過之而無不及也?!?/p>
整器以綠泥制作,顏色深沉內斂,表面鋪砂隱現,為平潤的表面賦予豐富的肌理。壺身作球形,直頸,半球形蓋,球形鈕,流短而微曲,把亦呈圓潤之狀,整個器身以大、中、小三個球體疊積而成,形制完美。壺形突出掇,素心素面,樸拙渾厚,造工精細,美妙絕倫。
- 何道洪,1943年出生于宜興,2005年正高,中國陶瓷藝術大師(2003年 首屆),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1958年進紫砂工藝廠,師從王寅春、裴石民 學藝,1976年進中央工藝美院深造,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多件作品被故宮博物館、中南海紫光閣、香港茶具文物館、中央工藝美院收藏或選作國家禮品, 醇厚雄勁、工藝精湛是何道洪在傳統基礎上提煉、形成了他個人的何氏風格。

鈐?。簤壅洌ㄉw)、真記(把)、八十二老人作此茗壺巴拿馬和國貨物品展覽會獲得優獎(底);容積:475cc
此壺造型以優美弧線構成主體,線條流暢,視覺感也極為舒適,整把壺穩健豐潤。該壺于1915年在巴拿馬國際賽會和芝加哥博覽會得金獎,當時名重一時。
此器瑩潔圓潤,精巧而不失古意,靈妙天然,尤其有名家銘文,極為珍貴的文人壺式,值得典藏。
此壺純以手工拍身筒制作,能在隨意間做到周轉圓正,器型比例協調,結構嚴謹,凸顯其技藝精湛。
壺蓋內橢圓形“友蘭”二字楷書陽文印款。壺身一側刻銘:“品茶但得水三峽,美酒何須斗十千。竹坪?!贝硕耷驂卦煨湍思蔚滥觊g經典壺式之一
容量:400ml;鈐?。骸镜卓睢繓|渡歸里后作;【蓋款】甲戌正月二十日師公為制壺把特銘之以念;【把款】振宇;題識:德從寬處積福向儉中求秀堂書,爭春甲戌春作秀堂。
越簡單的,越經典、越高級,掇球壺就是這樣,一身素氣、雍容大度、實用且獨具美學!
汪寅仙
汪寅仙,女,1943年生于江蘇宜興,2005年正高,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993年 第三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師(2003年 首屆),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我國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之一紫砂制作技藝傳承代表人,師從著名老藝人吳云根學習制壺技藝,后隨朱可心學習研究紫砂素塑器造型設計,抽象與自然寫實相結合是她的壺藝風格。2018年2月28日因病逝世,享年75歲。
汪寅仙14歲便開始學習紫砂陶藝,好學精進,17歲已成為紫砂工藝廠的輔導老師,數十年的創作經驗,使其擁有精湛的制壺功夫和對紫砂泥性透徹的了解,至今作品已逾百件,常獲選為國家禮品,出國參展并受國家博物院收藏。
其制壺態度一絲不茍、謹慎嚴密,并長期對創作題材深入觀察體會進行藝術的提煉,使作品展現包括形象、神韻與氣質上的美感,她以寫實的手法刻劃自然生態美于花貨上,詮釋田園中旺盛的生機和飽滿盎然的精神。
本文由 紫砂學堂 作者:古宜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