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季不溫壺
冬季,溫差大,如果室溫低,紫砂壺的壺身溫度也就低,如果直接用熱水沖淋,就有可能出現驚裂的情況。
正確的做法是:泡茶前先用溫水將壺預熱。即使不是冬天,剛用冷水沖洗過的壺,也不要馬上泡茶或注入熱水暖壺,應該放置在溫暖的室溫下,讓壺自己先熱熱身,再溫壺后泡茶。
今年冬天賊冷啊,不經意間發現壺壺上有條小裂紋,以前天天端詳也木有發現過啊,于是猛然醒悟
關于紫砂壺在使用過程中突然出現開裂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幾種原因造成的:
(1)環境溫度太低
在冬天,紫砂壺的壺身溫度本身比較低了,如果你用滾開的熱水直接用紫砂壺沖茶,就有可能出現紫砂壺開裂的現象,這也屬于“驚破”的一種情況。
紫泥壺可能還好一點,朱泥小壺尤其容易開裂。為防止這樣“驚破”情況出現,我建議冬天先溫一下壺。
用40、50度的水(飲水機的熱水大概是5、60度吧)沿著壺壁快速繞壺里外淋壺至壺裝滿溫水,蓋上蓋子也往蓋子上淋一淋溫水,讓溫水把壺預熱,然后再用此壺泡茶。
一定注意不要讓開水連續固定沖燙壺的某一個點,在環境溫度很低時這樣弄壺會很容易出問題的。
另外再提醒一下:即使不是冬天,剛用冰冷的自來水沖洗過的壺,也不要馬上泡茶或者注入熱水暖壺,應該放置在溫暖的室溫下,讓壺自己先熱熱身,再溫壺,便可泡茶。
2人走茶留壺
很長一段時間,茶壺和茶杯積多了的茶垢被“雅稱”為茶山。喝完茶的杯子只是隨手沖一沖,經年累月,壺壁上就會積累厚厚一層茶垢,據說數年后就到了無茶也有三分香的境界。
其實正解為:不僅于健康無益,并且還影響了紫砂壺的美觀。
因為壺的體積小,如果茶湯沒有倒干凈,留在壺里,會導致茶底又濃又苦,香味還不好。即使下一泡加水沖泡稀釋,茶仍然會帶有過久浸泡的悶味。通常來說,泡茶一定要耐心把最后的茶湯滴盡,再把蓋子打開,防止茶葉受熱悶壞。
把茶倒盡,能體現每一泡茶的真實水平,每一泡茶細微的變化都能夠感受出來,香氣持不持久、滋味耐不耐泡都一目了然。
對于茶類而言,如味濃而浸出較快的茶,如紅茶、熟普等,使用功夫茶泡法需要把茶倒盡。 尤其是紅茶,如果悶泡太久會出現酸澀味。
一直說“一壺不事二茶”,因為茶養壺、壺益茶,為的是以茶養壺,期待純粹的養壺效果,品飲茶湯細微的原味本色,沒有其他香氣混雜的清雅之味,純凈的意境,是一種不足外人道的樂趣。
紫砂壺特殊的雙氣孔結構,有一定的吸附味道的功能,所以同一把壺,今日烏龍,明日普洱,后日紅茶,那么必然茶味混沌。
“不事二茶”,茶湯能保持原茶味的鮮度與純度,也有利于長期養壺。因此建議,有條件的情況下,盡量一壺一茶。
如果真的想換個茶葉泡,可以重新開壺。用熱水(溫差大時注意溫壺)把紫砂壺里外多沖洗幾遍,沖洗干凈,用之后想泡的茶多泡幾次,放置時,可以放點之后要泡的干茶,只要壺里不再殘留上一種茶葉的味道就可以了。
宜興紫砂壺 純全手工 原礦段泥 六方壺
想養好壺,勤喝茶沒錯,但一定要勤洗并晾干。洗壺如果為了快速結束,不好清洗就用粗硬布甚至鋼絲球,好壺就被刮花了。為了除異味,用洗潔精等帶有化學成分的洗滌劑清洗紫砂壺,清洗后在陽光下曬干,長此以往,細膩好壺不復存在。
正確方法是,對于發生霉變或產生異味的壺,可以在清除霉變異味茶渣后,倒滿熱水,稍微晃幾下倒掉,幾次后則異味可除。茶漬用小蘇打和軟毛刷清洗即可,清洗完紫砂壺之后,最好是將其放在干燥通風且無異味之處自然陰干。長時間在陽光下暴曬,會對壺體光澤有很大影響,特別是養了一段時間的壺,暴曬還會傷害到包漿。
束之置高閣
買壺之前:勤洗勤泡出包漿,一日三飲樂開懷。
買壺之后:養壺侍壺太麻煩,束之高閣用大碗。
很多入門壺友,最開始向往養壺品茗之樂,后因種種原因沒能好好養用。器為人用,不只是放在櫥架僅供觀賞,否則就失去了光彩。
日復一日的養護、把玩,才是養壺之樂。當然,日常如果繁忙養護不便時,可以用更好清理的材質,如瓷蓋碗、玻璃壺杯等。
有很多壺友都喜歡拿茶湯澆淋壺身卻沒有適當擦拭,久而久之,壺身會被一層不均勻的茶垢包起來,壺表面也變得膩黑而無美感。
有的人喜歡用手去摩擦把玩茶壺,但要注意手上干凈,夏天不要用汗手,冬季不要用擦過護膚品的手把玩,注意手部清潔。
好泥料、好做工,成就一把好壺。但讓紫砂壺煥發第二次生命,還需要一個愛惜壺的好主人。
本文由 紫砂學堂 作者:古宜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