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壺友說,買了好幾把壺,都是壺身很光滑,但是在到接近壺口的位置有圈或多或少的劃痕,能看到明顯的顆粒感爆出,另外摸起來也有點毛,這是怎么回事?
有新壺友抱怨是不是買到了瑕疵品,其實不是的,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在于現代紫砂壺增加了一道工序,叫做整口。
▲ 壺蓋劃痕
紫砂在燒制時是收縮的,即使是用同一種泥料做的壺,蓋子與壺口的收縮也會不同。收縮程度=收縮率X收縮基數,雖然收縮系數相同,但收縮基數,也即收縮體的長度與厚度卻不同,所以做生坯時,就要根據比例制作蓋子和蓋口。
口蓋嚴緊,密封性好,是許多壺友評價紫砂壺做工的標準之一。于是壺的口蓋嚴密且通轉,已經成了現今大多數壺友購壺的基本要求,而為了達到這個要求,就有了整口這一工序。
紫砂整口
紫砂壺在燒制時是會收縮的,由于壺蓋與壺口并不是一體,在窯內高溫下,因為泥料或制作薄厚因素等,其收縮會不同,有些會發生輕微變形。
其中有許多不可控因素,可能進窯之前是嚴密通轉的出窯就未必,這樣燒制成品后,壺蓋與壺口很難完全嚴絲合縫。
整口工序
整口,即是一遍燒制后,通過打磨的方法磨平口沿、磨掉蓋子口多余的部分。之后抹上同種泥料,再次燒制,這樣,做出來的壺就口蓋嚴謹了。
一般來說普通紫泥或者段泥,顆粒較粗的話,整口后的痕跡是相對看的出的,而朱泥大紅袍或者目數較高的紫泥,越細膩,這個痕跡就相對越不明顯。
紫砂壺特點
紫砂壺從選泥、制作成壺坯等關鍵工序都是用手工操作的,因而制作十分精細。陶坯一般多不上釉,以其自然色澤取勝,只是在陶坯成型后,上面印刻的書畫詩文紋案都要用粉質顏料加填于輪廓中。這種自然本色和著色方式是紫砂陶壺的一個顯著特點。在造型上,雖然每個制壺名家都有自己的風格和特色,但大體上還是可以分為素色、筋瓤和浮雕三種類型。
紫砂壺形態淳樸、色澤古雅、質地精密,而且使用的年代越久,經人手撫摩后越顯出其古雅光亮。紫砂壺透氣性能好,泡茶不易變味,暑天越宿不餿。久置不用,也不會有宿雜氣,只要用時先滿貯沸水,立刻傾出,再浸入冷水中沖洗,元氣即可恢復,泡茶仍得原味。
本文由 紫砂學堂 作者:古宜 發表,轉載請注明來源!